【校友文萃】梦回财园
李晓蔓,东北财经大学2005级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融资租赁行业7年,现从事保险咨询行业,两孩妈妈,业余写作分享,关注个人成长与女性力量。
写在前面
2020年2月,受到校友会老师的邀请写一篇放在会刊内的文章,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内容和方向不限,4月前完成。由于疫情的原因,本来看似“要求不高”的文章我却拖了1个半月。可实际上,因为觉得这份邀请“太重”,我总想写的再好一些,所以无从落笔。而无从落笔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份回忆的色彩太过于艳丽,也更感叹“正是因为青春就只有一次,才能在记忆中如此美好”。
总是在记忆中闪回一些场景:去往之远楼路上的梧桐树、雨后的梅园A座、梁园的回形楼、美广5楼的广播台播音间、付家庄海滩公园、金沙滩的日出、燕窝岭的日落。而大学的时光对人生的意义何在?在这个难得的契机下,我重新翻了一遍这本青春的纪念册。
一梦十年因为一直有记录生活的习惯,2018年7月10日,我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梦境:“昨天梦见大学毕业,学院即将在科学报告厅举办毕业典礼。我被告知需要刷校园卡才能进礼堂,但我的卡却怎么都找不到,反复念叨着学号:2051405416,明明就应该在抽屉里,就应该在那儿,怎么没有呢?心里焦急着,参加不了这场最后的活动怎么办?”
梦醒后有些感慨,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学号还这么清楚的记得。而这个梦可能告诉我的是,虽然记得自己曾经“青春过”,但也已经没有青春的“入场券”了。
那段时间听了很多学生时代听的歌曲。音乐是有记忆的,恍然间,当初的场景和记忆还在,蓝天、大雾和树影斑驳的校园。关于大连的阳光和雾记忆有碎片:一个场景,一种味道或者一种执念总能让你想起某个时段的回忆。比如大连于我,阳光和大雾对应着分别不同的场景。校园里永远都是阳光明媚或者是突然升起的浓雾弥漫,埋藏着许多说不清的情愫。毕业后第一次再回到大连,已经是离开她的9年后。略带微雾的海上,空气清透,女儿和先生坐在海边,那一刻,时间过得真慢。路过高尔基路,还是熟悉的法国梧桐,路边也依旧是旧的更旧的日式老房子,一瞬间想起了十年前坐在22路公交车上,路过这条街的时候,阳光穿透树叶洒在车身,照在我脸上。校园有了许多变化,但是主路的梧桐和银杏依旧能勾起在这座校园里的回忆。东财的美丽总是离开后才犹觉得特别,小巧又浓郁的绿茵,有梧桐的浪漫,也有银杏的飘逸。母校也像故乡,回不去且怀念。
这几天北京的空气蒙着些灰尘,但其实也是它最美的季节。路边的玉兰、丁香、桃花和海棠鳞次栉比的开放着,而路中间的绿化带下个月也即将开满花团锦簇的月季,热烈且浓艳。
北京有我最爱的人,最好的生活,可是北京在我心底总是没有最温柔的怀念。这种怀念就是在人生的价值观最初形成的时候根植到内心深处的,是一个画面,也是一个片段。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心情。那些年与这些年
偶尔给老朋友们打电话,聊聊大家毕业后的这些年,回忆一下上学的那些年。我问朋友们,这些年最想对过去的自己说些什么?这些年有错过吗?收获有哪些?
我在拨电话之前,怕因为时间、地域的隔阂与职业的不同而让整个通话不在一个频道。结果其实让我欣慰,即使十几年没见的同学与朋友,依旧是熟悉的声音和感觉。我们说着当下的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家庭和工作带给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我们回忆着上学时候印象深刻的“大事件”:比如弥酱说她曾经因为2007年3月份开学时的那场十几级的大风,回大连被迫在飞机上流连3天的故事;我们说着上学时候最最平常的日常:比如自习室、考证和社团活动;我们说着那段看起来“荒废”的时光:比如楠哥说他们寝室曾被戏谑的称为“亚洲娱乐中心”。
同在一个时间、在同一所大学、拥有共同的回忆是多么奇妙的缘分,这种交集发生在我们身上,再与浪漫的大连、自由的东财重叠,那个时段的回忆被封存在一个漂亮的小瓶子里,贴上标签,写上注解:最美好的时光纪念莹莹说,学生时代真的太美好了,每天就是无忧无虑的背着书包上学,什么都不用想。结婚、生子、社会的压力和工作的挫折,让自己再回想那个岁月,都会感叹这十几年的心态的变化。大学的时候,被家庭和学校保护着;当从学校出来后,每个人都暴露在这个叫做“社会”的露天场中,惟靠自己这些年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本领,给自己遮风挡雨。如果说在学校里是“养成系”的游戏,那么来到社会后,每个人都是一场人生的“大型真人秀”了。
还记得当年毕业时有些迷茫但是充满了对生活期待的那个年轻人吗?突然脑海中闪回一个场景:拍毕业照那天,大家从年级毕业照、学士服照、学校几个地标的“打卡”照都差不多完成后,下午四点左右、整班人走到劝学楼前,散坐在台阶上面,有人手托腮、有人就把手交叉放在膝盖上、有人用手比在旁边人的头上做着鬼脸。同学们有些疲惫、但很放松,镜头记录下来了这个场景。这群年轻人就这样结束了人生的一个阶段,充满期待的走向了新的征程。
这些洋溢着青春的脸庞,还没有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还没有被身体隐藏的问题所困扰,即使是面对夕阳,也没有对日暮的感伤,而是心怀着对第二天旭日再次升起的期盼。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一天是容易的,但是每当回忆起那些纯真的年代,那个你曾深爱过的女孩留在你心里的点滴美好,似乎这一切也就没那么艰难。”
弥酱跟我说,她怀念东财的开放、自由、浪漫与惬意,偶尔也慨叹那段“黄金年代”的时光过得太快,好像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就过去了。她想告诉还在校园的弟弟妹妹们,在东财很幸运,她给了你们想象力和自由的选择。但你们要知道,未来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学时代的时光。要在大学时代就建立起对未来的职业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虽然可能你们在你们的这个年龄依旧不会懂,而我们在你们的年龄也不曾懂得。所以,给自己一些时间做些最想做的事情吧,不一定关于未来的物质和财富,但这些属于青春的回忆,一定是你的人生中最最难得的一段经历。
好友爰是学霸一枚,她说在东财的时光,是人生最努力的那段高光时刻。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时代就通过了专业英语八级,考研、考证都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顺利过关。本以为她会和带着“没有好好学习的遗憾”的我们不一样,但她也有遗憾。她说,如果重来一次,会更好的享受社团和学生活动带来的人生不一样的回忆。爰给我讲了一段经历:在一个平常的“下晚自习”的夜晚,路过小足球场时,校园原创音乐组合“檐勤行走”两位学长的歌声让她非常触动,在学长毕业晚会演出的后台,还做了让自己没有后悔的“粉丝告白”。说起这段,我心动的想象了一下当年的那个夜晚。
听到当年班级里调皮的男孩子对我说“向现实低头”时,我知道,这个“现实”真的是学生时代不曾面对过的境况:家庭角色、职业、终身学习的认知、收入、债务、身体健康……工作是一个围城,“稳定”和“热情”永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青春的毛躁和激情会在初入职场时被“教育”,而面临中年时对工作和生活的低热情,也知道要改变,这种改变的认知无论有多晚,都一定会来。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追忆“纯真年代”的夜晚。
大学之于我们的意义
2006年,白岩松老师在东财体育馆做过一场关于《媒体眼中的社会》的演讲。白岩松老师说,在大学时期打造自己的心理能力很重要。“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两门课,这两门课程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来自与同学、老师、自己的沟通,来自于校园文化的倡导,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的心理不脆弱的时候,失败不会打击你,才会成功。当走向社会,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思维方式”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心理能力”决定了你走向成功的潜质。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是电影《无问西东》中最经典的一段台词。离开母校11年了,这些年学校一直在变,环境变得更好了,机会也变得更多了。而东财留给我最珍贵的回忆,就是拥有“你想要的大学生活”最自由的选择,这种选择丰富了你的内心和经历,建立了人生最初的选择的能力、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对未来充满期待。
每一届的毕业晚会都是一场盛大的告别“纯真年代”的成人仪式,我们互相祝福、拥抱、哭泣,晚会后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时,每个即将毕业的人收拾好行李,离开校园、离开大连,去开始人生的新的阶段。
谁的青春不是满怀期待呢?我们爱东财,在于她保护了每一个“年轻的期待”。有你期待的浪漫、有你期待的友情、有你期待的热情、有你期待的闲暇和轻松、如果你想,当然也有你期待的忙碌和充实。
而站在青春后的岁月,步入了中年才始觉得大学时期真正的意义:是认真的度过这四年。无论是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建立职场的经验、从各个角度看社会,这些事情从入学时就要开始认真的做,让自己建立起珍贵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正直的、可贵的人。
让你在想回忆时,这回忆热烈而美好;在你为社会的现实而失意时,有一颗坚定而勇敢的心;让曾经那个“年轻的你”赋予“现在的你”勇气与力量,人生无畏而有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