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访谈 【校友访谈】我与吴晓波的相遇与前行——2003级财政税务学院欧家锦

【校友访谈】我与吴晓波的相遇与前行——2003级财政税务学院欧家锦

2021年04月02日

欧家锦,我校财政税务学院2007届校友,东北财经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与培训(EDP)中心顾问、特聘讲师。现任“中国奢饰品财经第一刊”—《财富品质》执行出版人。

吴晓波,财经作家,1968年出生浙江宁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毕业后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2001年吴晓波出版的《大败局》证明了严肃的商业写作也能够跻身畅销书行列。而他辛苦经营两年的蓝狮子财经丛书则成为中国本土财经书籍出版的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他的时间被划分为几块,主要的精力用在出版事业上,同时还坚持以每年写作一本书的速度向外界传达自己的观念。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2015年7月27日,成为绿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独董候选人。


6月15日,吴晓波老师在他的频道发表了《成长日》,“来讲讲你的成长故事吧,在7月5日,中国的某个城市,面对一群陌生的人。它也许不完整,甚至并不完美,但是,它要好玩,要动人,要敢于出其不意。”

他在文章中写道:成长也许就是换一条路走走。任性的背后有洒脱,也有寂寞。成长是一条抛物线,起点清晰,终点莫测,过程是一次次的日升月落。

18日晚,我收到他的微信,“你在长沙参加成长日的活动吗?”

当时的我正在大连,参加大学毕业十周年的聚会。喧闹欢笑的酒桌上充满了对学生时代的荒唐回忆,我们都在努力拼凑那些早已深埋在记忆深处的成长瞬间。

我步离聚会现场,给吴老师回信,“我的成长日,就是吾与吴的相遇与前行。”

(一)

2001年,吴老师的《大败局》出版。这本被誉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吴老师的写作轨迹,也影响了我的职业理想。

这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给我展示了另一个世界。书中的企业家都是他们那一代人中的不世豪杰,他们秉承天赋的赌性破釜沉舟般一次次进行着最惊心动魄的一跳,虽有飞黄腾达,但最终一败涂地。

吴老师在书中梳理“标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数十亿资产的企业为何这般脆弱?狂热的激情是怎样成为祸根的?民营经济的原罪是什么?暴利到底给企业留下了什么?多元化的陷阱有多深?企业家离政治该有多近?

一个个天问,有的答案逐渐清晰,有的答案仍在风中飘舞。但这本著作中所描述的不世枭雄的惊天豪赌,却刺激了正值年少热血的我,萌发了总想“仗剑走天涯”的荷尔蒙冲动。

日后,机缘巧合之下,我接连看了吴老师的同班同学秦朔(时任《南风窗》总编辑)写的《大变局:中国民间企业的崛起与变革》,与孙红玉写的《风雨爱多:一个企业神话的兴衰始末》。

前者从另一个相对正向的角度,描绘了改革开放二十年这段求索大变局时代的企业变革之道;而后者则激发了我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仅仅只花了两年时间,胡志标就从一个街边小店的电器修理工,蜕变为接受荷兰飞利浦总部最高规格待遇的商界巨子。虽最终锒铛入狱,“一代标王”就此归隐江湖,但那种转瞬即逝的光芒,仍令年少轻狂的我敬佩不已。

在某一个周末的深夜,我翻阅着《大败局》,时而描绘着书中一代枭雄的人生轨迹,时而透过纸背幻想着作者此刻就与我隔空对坐,浮想联翩:我更愿意成为枭雄的同伙?还是追随吴老师的粉丝?

那是我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认真思索;而正是这份思索,让我高考时选择了东财。

(二)

2011年11月,吴老师第一次来长沙演讲。而我作为独家专访记者,梦想照进现实般地坐到了他的对面。

我告诉他,“我是看着你的书长大的。”他很和蔼地笑笑。英雄不需要廉价的吹捧,他估计对这种表白已经无感了。彼时,吴老师被广为人知的著作有三本,《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与《跌荡一百年》。而几天之后,《浩荡两千年》正式出版。

我跟他聊起每一本著作对我的影响,特别是甚少有人知晓的《穿越玉米地》与《被夸大的使命》。他很诧异,“这两本书的印量很少,我家里的存量都很少了。”

或许,这才是检验“我看着你的书长大”的真实标准。其实,我看的岂止是书籍,为了做好吴老师的专访,我把他所写的500多篇博客全都看完了。

由此,我提起了廖厂长。那时的社交工具尚不发达,吴老师所写的《只有廖厂长例外》,自2010年10月发表于《芭莎男士》专栏之后,也发布于新浪博客之中。

在这篇四年之后才刷遍微信朋友圈的文章中,吴老师写道,“有人问我,如此众多的企业家、有钱人,最让你印象深刻是哪一位呢?我想了很久,然后说,是廖厂长。真的抱歉,我连他的全名都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姓廖,是湖南娄底的一位厂长。”

天下攘攘,人来人往。喧闹而斑驳的经济舞台上,各方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部分传奇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与事,令你在无数个怀疑周遭与人生的灰暗时刻,慰藉你的哀伤,温暖你的凄凉,重燃你的希望。而吴老师,就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其中一位。

如果我一直待在2007年从东财毕业时所就业的媒体单位,或许我会逐步接近“成为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的职业设定,但人生从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与后果。

从原媒体单位的新锐崛起,到拒绝更上一层转而加入(北京)创业公司;从帝都南下的意气风发,到折戟长沙的黯然失落;从当时立志扎根星城(长沙)的背水一战,到如今事业布局的渐有起色……

曾经,即使在我最狂野的事业梦里,都没有长沙;而我这十年的人生轨迹,落脚点与新起点竟然都定在了这里。虽多有不易,却也渐入我所期待的人生状态。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在无数个让我陷入沉思的夜晚,在无数次交替出现的自我肯定与否定的摇摆时刻,我总会翻阅吴老师的书籍、吴晓波频道,并不是奢望他能给我什么答案,而只是设想——

作为商业观察者与践行者的他,会如何看待及度过我当下的这个时刻?

回想做完采访之后的那几年,我跟吴老师的人生轨迹并无交集。他躲在书房里写作,行走在各地演讲的路上,发起了吴晓波频道……或许,他早已忘记,在长沙还有这么一个采访过他的记者。直到2015年11月,我第一次到杭州出差,顺道拜访了他。出乎我意料,他很热情地接见了我。在那个美丽的西子湖畔的静谧会所里,他对我说,“你回去加入长沙书友会吧!”

(三)

2017年初,我被推上了吴晓波频道长沙书友会会长的舞台。在我接手时,长沙书友会已经成立了三年。而这三年间,无论是班委成员,还是活动类型,或是发展策略,都进行了多次大的变动。而今,我该怎样带领大家继续向前?我把眼光投向了“U30”——每年一度,《福布斯》在美国/亚洲等区域的各个行业共计寻找30位30岁以下的“重塑世界的颠覆者”,来自移动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新能源、金融、艺术、公益等众多领域的年轻人带来了震撼人心的颠覆力!

我将这一模式落地长沙,发起“B30青年领袖论坛”。至今已有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的霸道总裁、爱马仕唯一的华人工匠、被湖南省委书记亲笔批示予以支持的环保卫士等15位嘉宾登上了舞台,以商业(Business,商业之美)、艺术(Boutique,精致之物)、公益(Beautiful,美好之事)等三大领域的视角,与书友们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人生思考。而B30无疑给全国各地书友会的运营模式树立了一个新范本。

4月中,吴晓波频道“社群之光3.0”全国书友会班长大会在杭州召开。60多位班长及班委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书友会的发展大计。大家在一起讨论、思索,但共识总是难以达成。我突然意识到,“其实,你并不认识吴晓波。”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三部曲”、蓝狮子出版社、吴晓波频道、大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词语,却已成为了解当代中国财经史所无法回避的关键词。而你真的理解吗?

作为一个内心仍保持着些许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我决定发起一次关于吴晓波的展览,并奢望能在长沙引起一点反响——

1、为那些迷茫的年轻人提供一份榜样的学习力量。吴晓波之所以成为吴晓波,有他勤奋上进、谦逊好学等自身资源禀赋之因素,也有这个时代特定历史时期的际遇,但他的成长史,亦是我们年轻一代值得效仿的成长轨迹;

2、为那些身陷旧认知而心系新思维,却找不到方向的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一种先行者的探索路径。从商业史的观察者与记录者,到商业界的探索者与践行者,吴老师的迭代路径,为传统行业的转型者、年青一代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参照样本;

3、为那些想看清历史,进而认知未来的好学分子提供一些记录者的思索总结。《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与《浩荡两千年》之中国商业史三部曲,以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出版,完整梳理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商业史。辩驳得失,以史为鉴,看清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预见未来。

若能完成这次展览,它将再一次成就我的成长,以及很多年轻朋友的成长。吴晓波频道甚至将此升级为全国巡展,长沙为第一站。而这,我将它视为是我作为一名东财学子,向自己的人生导师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致敬之意,也是我送给自己毕业十周年的“礼物”。

在我的书桌上,叠放着2013年版的《大败局》上下册,扉页上还有吴老师在今年1月份来长沙演讲时为我签的名。偶尔在夜深人静时,我翻阅着那一个个枭雄的鲜活事迹,已逐渐没有了十五年前的激情澎湃,或醍醐灌顶,或哑然失笑,或掩卷叹息。

千夫所指与万众期待,其实都是一种人生体验。诚如吴老师所言,“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如果你有机会体验,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或许,这又是我的另一次成长